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了积极响应上海市教委提出的“课后330”政策,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机会。11月29日,由上海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承担的“追梦科普——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系列课程(项目编号23DZ2307200)走进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来自上海科技馆的科学教师为36名六年级学生带来了两堂充满趣味与知识的海洋科普课。
课程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参与和探索热情。本次授课共分为2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学生们通过互动学习、动手实验等方式,获得了丰富的科学体验。
在“深海仿生”课程中,学生们通过了解鲨鱼、抹香鲸等深海生物的独特特性及其仿生学应用,开展了流线型设计测试和浮沉子实验,亲手操作,学习如何利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仿生学的实际应用,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
“塑料调查员”课程同样令人兴奋。学生们化身为调查员,探索塑料垃圾的来源、影响及解决方案。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塑料污染的危害,还认识到现代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双重作用。通过对太平洋垃圾带成因及海洋洋流作用的学习,学生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紧迫性。
本次授课的成功离不开课程的精心设计与反复打磨。从课程立项到上线进入学校,项目组与海洋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多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多轮修改,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经过几轮调整和优化,课程以生动、有趣、互动、实践为特点,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欢迎。
为进一步评估课程效果,课程组还对参与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评估。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表示课程内容既有趣又富有启发性,尤其在动手实验环节的参与度最高,学生们表示通过实践不仅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也反馈称,课程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追梦科普——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系列课程围绕海洋主题,推出了“塑料调查员”、“探秘水下世界”、“海洋的能源宝藏”和“深海仿生”四个紧密相连的课程,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海洋科普教育体系。课程内容不仅涵盖了海洋环保、深海探索和能源开发等科学主题,还通过互动式学习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一起来看看课堂氛围吧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方式:hanhl@sst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