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和5月12日,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鸿翔大厦6楼召开2023年度科普公益资助项目(以下简称“资助项目”)验收会,会议分三场进行,分别由基金会监事长王秋良、第四届副理事长汪兰洁和第四届副理事长王智勇担任验收组长。会议还邀请了来自市科委、研究所、校内外教育界等方面的专家出席验收会议,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陈筠主持会议。
参加本次验收的项目共有49项,项目负责人作现场汇报与答辩,与会专家在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后,重点了解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项目主要成效和亮点、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资助经费使用情况等,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与指导。专家组认为这批项目总体完成质量较好,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据基金会工作人员统计,本轮资助共计出版发行科普图书11.65万册,如《发电!非看不可的新能源漫画》、《漫画新科技:元宇宙那些事儿》、《小小博物家“发现上海”系列丛书》、《失控的细菌——人类与超级细菌的博弈》等。共计资助制作科普视频969条,累计视频时长5282分钟,视频播放量为2180万次(截止2023年底),如“海洋珍稀动物小学科普系列视频”、“开学护眼第一课”、“青少年双碳知多少”、“塑料的独白”、“火眼金‘镜’早癌防治记”等。专家认为,这些资助项目成果聚焦新时代公众对科普热点的需求,在丰富科普教育内容方面发挥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为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推动科普文化繁荣,弘扬科学精神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验收有多个项目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如: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指尖上的宇宙——视障儿童天文触感教具开发”,该项目基于真实的天文观测数据,设计建模并制作100套教具,利用教具帮助视障儿童接触和学习天文知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在全国天文馆内还属首次。
上海教育出版社携手中科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完成的“失控的细菌——人类与超级细菌的博弈”项目不仅以图书的形式,向青少年生动介绍了抗生素的由来、人体对抗细菌的机制、抗生素滥用的危机,还通过短视频、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感受微生物研究的趣味性。基金会的资助为教育出版社推进科普出版物的出版搭建了平台,提供业务指导,促进多元科普创作团队的交流与互动。出版社表示将进一步出版微生物方面等其他方向的科普作品,进一步帮助青少年读者树立科学的自然观、生命观和世界观。
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的“AR数字气象站”项目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拉近用户与气象知识的距离,为气象科普教育注入新活力。“AR数字气象站”的在线小程序,分为“建站—观测—演练—科普”四大板块。运用AR技术对气象观测设备进行全方位三维展示,用户可360°观察百叶箱、风向风速仪和雨量桶等气象观测设备,动态展示其工作原理,用户不必前往气象观测场便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科普体验。后续,项目组将继续致力于创作沉浸式的科普内容,并开发出更具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的创新型科普工具。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青少年双碳知多少科普视频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制作10集青少年“双碳知多少”科普视频,每集五分钟,通过双线传播方式,开设低碳科技社团线下课程和兴趣学堂线上课程,走进全市10余所中小学校,辐射青少年十万余人。通过基金会的资助项目,不仅为项目视频的制作提供了经济保障,更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专业支持和专家指导,为项目课程的配套资源丰富有趣提供了保障。
“科普公益资助项目”是基金会面向全社会设立的科普教育创新项目,旨在进一步发挥基金会在促进科普教育事业中的推进作用,也是基金会搭建的共建共享孵化平台。截止2023年底,累计资助项目累计354个,累计资助金额1597万元,撬动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基金会通过资助出版各类科普读物、音像制品、科普活动、科普展项,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科普教育内容。基金会通过资助项目携手医疗机构、高校、科普基地、公益组织等,实现了基金会与社会各界一起开展公益科普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科普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社会理念的不断更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基金会将进一步聚焦科普工作,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促进社会对新技术、新理念的认同,激发更多人参与到科普创新工作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