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同时伴随心慌手抖,这可能并非普通饥饿,而是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前期)发出的警报。其核心机制在于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且过量。其每年有5%~10%的概率发展为糖尿病。应对此困局,关键在于综合管理。科学管理、主动干预,是有效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进程的关键。


胰岛素“迟到过量”,引起餐前低血糖

    许多人都有过“饿得心慌手抖”的经历,但若频繁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暗示身体代谢已亮起红灯。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35岁的李先生最近总在上午10点左右感到饥饿难耐,甚至出现头晕、手抖。医院就诊进行糖耐量试验发现,他空腹血糖6.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2mmol/L,被诊断为糖耐量受损(IGT,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异常,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分泌的量和时间不恰当。


    胰岛素抵抗与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在糖尿病前期,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存在胰岛素抵抗。为了克服这种抵抗,胰腺β细胞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然而,这种过度分泌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快速下降,进而引发下一餐前低血糖。



图片来源:AI生成


    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改变: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可能发生改变。研究表明,IGT患者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23小时才达到高峰,而正常人餐后3060分钟达峰值),且分泌量不适当增加(源于胰岛素抵抗)。当体内分泌的胰岛素高峰终于来临时,可能相对于当时的血糖水平显得“过量”。到了下一餐前(比如餐后34小时),这些延迟且“过量”的胰岛素仍在发挥强大作用,而此时我们之前进食食物中的葡萄糖已被消耗殆尽。


糖耐量受损的“三重危机”


1.隐形饥饿循环

    身体遭遇低血糖这个紧急情况,会立刻启动“自救模式”:低血糖让大脑“拉响警报”,急需你立刻吃东西补充葡萄糖;人体内大量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试图快速升高血糖,同时放大了饥饿感和不适感,会让你感到心慌、手抖;身体被迫分解储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和制造新糖的原料,然而分解脂肪产生能量的速度,远跟不上大脑和身体在低血糖应激状态下的巨大需求。所以,这种餐前强烈的饥饿感,是身体在低血糖危机下发出的最明确指令:“快给我补充能量(尤其是葡萄糖)!”但摄入更多食物后,我们体内的血糖进一步升高,加剧了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的异常,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来源:AI生成


2.糖尿病“后备军”

    研究显示,糖耐量受损人群每年有5%10%会发展为糖尿病。若不干预,每年约有7%的个体会转化为糖尿病,6年内患糖尿病风险高达30%


3.代谢综合征“加速器”

    此类人群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糖耐量受损绝非一个可以高枕无忧的“中间状态”,它是一个活跃的、破坏力极强的病理过程。糖耐量受损像一个“幕后推手”,系统性地瓦解身体的代谢平衡,将人推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脂肪肝的“深渊”,并最终让心血管系统承受灾难性的后果。


破解“饥饿-高血糖”困局


饮食管理,给血糖装上“缓冲阀”

GI饮食:选择全麦面包、燕麦等非深加工的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精制碳水(如白粥、面条)导致的血糖骤升骤降。


图片来源:AI生成


分餐制: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可将一日三餐改为5~6餐,例如上午加餐1小把坚果,下午增加无糖酸奶(同时适当减少每顿主食的进餐量),缓解饥饿感的同时稳定血糖。


图片来源:AI生成


膳食纤维“刹车片”:餐食搭配西蓝花、魔芋等高纤维食物,帮助延缓葡萄糖吸收速度。

运动处方:激活细胞的“能量通道”

有氧+抗阻组合:每周5次快走(每次40分钟)结合2次哑铃训练,可提升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

餐后黄金运动期:饭后30分钟散步15分钟,比餐前运动更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监测预警:给身体装上“血糖雷达”

动态血糖监测:通过佩戴设备观察血糖波动曲线,识别“隐形高血糖”时段。

饥饿日记记录:记录每次饥饿发生的时间、伴随症状及进食内容,帮助医生调整干预方案。


图片来源:AI生成


药物治疗:显著减少糖尿病风险

    α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常见的降糖药物,其中的阿卡波糖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糖耐量受损(IGT)的药物。阿卡波糖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延缓餐后血糖上升,可有效降低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临床研究证实,阿卡波糖能显著减少IGT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阿卡波糖是目前针对IGT患者进行药物干预的首选药物之一。另外二甲双胍等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也可以通过改善发病机制减缓疾病进程。


中医视角:调和脾胃的“治未病”智慧

    糖耐量受损归属于中医“脾瘅”范畴,认为与痰湿内阻、气机不畅相关。常用的经典方剂包括二陈汤(化痰降浊,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玉女煎(清胃火、滋肾阴,调节阴阳失衡)等,可辨证加以选择。另外传统的穴位调理,如每日按摩足三里(健脾)、三阴交(调肝肾)35分钟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健康总结

    反复出现的下一餐前低血糖是身体发出的不可忽视的警告,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是否存在糖耐量异常这一糖尿病前期病变。记住,管理血糖不是苦行僧式的克制,而是学会与身体对话的艺术。当“饿慌感”再次来袭时,不妨先测个血糖——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该调整生活方式了。


文 | 张菁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指导专家 | 谭雯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 | 张灵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

【免责声明】

1. 标注“来源”的内容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

2. 原创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并附链接,禁止篡改/商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转载内容二次传播时必须标注原始出处,不得提及本公众号为来源,其观点/准确性由原作者负责;

4. 使用互联网素材的,如涉版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点赞(0)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