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明媚的春天,当我们第一次踏进上海迪士尼小镇的"赞颂地球环保市集"时,看到一群中学生抬头挺胸向观众介绍着他们的环保发明,那份自信与专业令人印象深刻。这不是普通的学生作业,这是携手上海迪士尼共同打造的"青少年环保启迪项目"的成果展示。 2024年,作为这个项目的首届活动,我们见证了上海青少年们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从全市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十佳项目,不仅在学术层面展现了扎实的科学功底,更在实践中体现了新一代对地球家园的深切关爱。 01 从1%到35%的校园绿化奇迹 02 科技创新让环保插上智慧翅膀 获得环保创意奖的两个项目,展现了新生代对科技与环保融合的深刻理解。 来自上海浦东新区民办宏文学校的许谦九、胡禹琦两位初一学生,设计了一个"超智能鱼塘小卫士"。这个装置不仅能够实时监测鱼塘水中的温度、酸碱度、污浊度等关键参数,还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同步到渔民的手机中。当参数异常时,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甚至可以远程供氧或调整环境参数。这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思维,让人看到了智慧农业的美好前景。 另一个创意奖项目来自上海市崇实中学的朱汭麟、陈智恒,他们设计的"多功能太阳能环保椅"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这款椅子采用太阳能板供能设计,以纸板为主要材料,既轻便又环保。六芒星形状的设计简洁现代,便于折叠收纳,非常适合户外活动使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阳光照射下为其他设备提供电力,真正实现了环保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03 传统文化与现代环保的精彩碰撞 环保卓越奖的三个项目各具特色,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净界先锋"团队带来的"卷轴海韵:古绘今用之环保华章"项目。 团队成员在临港参观由回收海洋垃圾制成的环保艺术建筑后,受到启发萌生了这一创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大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04 从微观世界到宏观视野的科学探索 05 创新不止于十佳, 每个参与者都是环保先锋 除了这些十佳获奖项目,这里也有虽未进入十佳但同样优秀的作品——比如"碳寻新生"项目。来自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的陈鹏佳、顾可阳、顾宸瑶三位同学,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碳排放激增问题。他们通过3D艺术模型、科普文章等形式宣传环保理念,成功激发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05 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闪光 回顾2024年首届"青少年环保启迪项目"的成功举办,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优秀的科技作品,更是新一代青少年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这些项目涵盖了从校园绿化到海洋保护,从智能科技到传统文化传承,从微观生物研究到宏观环境治理的各个层面。 与上海迪士尼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高品质平台。当这些优秀项目在迪士尼小镇的"赞颂地球环保市集"展出时,不仅让更多公众了解到青少年的环保创新成果,也让参与的学生们获得了宝贵的展示和交流机会。 这样的项目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进行资料调研、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多个环节,这些都是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06 2025期待更多青春力量加入 随着2025年第二届"青少年环保启迪项目"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有创意、有责任心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每一个参与的孩子都是环保事业的未来希望,每一个创新项目都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种子。 如果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锻炼成长,如果您也认同通过科学实践和文化传播来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的理念,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了解最新的活动信息和报名详情。 【免责声明】 1. 标注“来源”的内容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 2. 原创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并附链接,禁止篡改/商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转载内容二次传播时必须标注原始出处,不得提及本公众号为来源,其观点/准确性由原作者负责; 4. 使用互联网素材的,如涉版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海市致远中学的韩亦杰、卞瑾澜则将目光投向了苏州河"重生"计划,他们设计的水资源再利用大作战包含自动化灌溉系统、景观灯供电系统和垃圾清理系统三个部分,旨在将苏州河打造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智慧河流"。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办正达外国语学校的朱培宇、王晗菲同学,发现了原本分布在福建、云南等地的鹤顶粉蝶在浙江温州楠溪江的身影。通过连续七日的实地考察,他们观测到10种未记录在册的蝴蝶,以及箭环蝶幼虫滞育现象等异常变化,这些发现为研究气候变暖对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上海市静安区协和双语培明学校的刘辰辰、聂真浩则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大雨对池塘藻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上。他们的项目理念源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口号,通过在静安区三个公园水体的科学取样和显微镜观察,深入研究了大雨对微观生物世界的影响。
这些项目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正如上海市田家炳中学的经验所示:学校搭建科创实验室进行常态化课题研究,跨学科教师团队全程护航精准挖掘学生潜能,"以项目促学"机制激发创新内驱力,培育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