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终评)在徐汇中学顺利举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王智勇、副理事长张艳萍、上医大图书馆馆长应俊、上海科技馆合作交流处副处长陈筠、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曹晓清、阿斯麦中国区传播总监冯迎暕等领导现场观摩了比赛。
今年的大赛吸引了全市五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大赛设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航天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六大板块八大竞赛项目。大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经过区级选拔推荐,共有来自16个区908支参赛队1608名学生入围市级决赛。前期通过线上初评及全市18个分赛点统一时间的线下竞技,各项目各组分别选出部分优秀学生作品参与最后的终评,大赛终评以线上问辩的方式开展。
在终评问辩过程中,专家着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结构工程师——轻量座椅衍生式设计的概念,轻量化设计的方法;建筑工程师——科创中心社区生态可持续、碳中和的实践方案;机械工程师——旱地冰壶机器人机械设计的结构,角度力度的控制;航天工程师——月面可移动实验室创作的理念,开展勘探试验的方式及姿态;工业设计师——智能零钱盒现代化智能的手段,个性化的创造……这些无不透露出在“双减”政策下,大赛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力以及工程思维能力。
十八年来,“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坚持以培养未来具有科学精神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为主旨,是上海市备受认可的大型科技品牌赛事。活动过程中激发青少年对工程技术的兴趣,渗透劳动意识,培养工匠精神,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工程技术教育的良好生态,注重教育实效。
值得一提的是,大赛为无数青少年提供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工程素养、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的良好学习平台。大赛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着力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交叉于各个学科,通过富有挑战的工程项目,让创想落地、让理念开花,为培育工程技术优秀后备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和储备未来人才。